首頁
1
最新消息
2
公益資訊
3
用聊天做養老的社會企業4
Missing parameters [image]

歡迎大家報名參與時間銀行 存時間 多幫手。 「時間銀行是金錢經濟和社區經濟的橋梁」 (bridging the economy of money and economy of community)。 將時間儲存起來,存在每個人的銀行帳戶裡,所存時間是可以交換。 「時間銀行」是以工作的時間折算成交換的單位,在使用時我們稱為「時間點數」。 時間原本是不能儲存的 但現在透過時間銀行就可以儲存起來。

用聊天做養老的社會企業

來源 :公益時報   2015-05-19

  

霍斯特說,他觀察到,不少孤獨的老人在養老院會陷入非常悲傷的境地,他希望他們能夠不那麼孤獨和絕望地走到生命的終點。

         在學校方面,這個活動是作為孩子的一項課程來開展,而不是額外的課餘負擔,同樣是專案得到孩子積極參與的因素之一。

老齡化問題正在困擾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。在歐洲,德國的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。據統計,至2011年末,德國有250萬老年人口需要照料,他們中的30%住進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12000所療養院中。預計到2030年,德國的老齡人口將增長至340萬。在德國,越來越多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不與他們的家人同住,代際溝通正在缺失。

霍斯特·克倫巴赫(Horst Krumbach)看到了這一危機。19年前,在德意志銀行工作的他辭去工作,投身養老行業,後來創立了一家德國社會企業——“代際溝通”(Generationsbrucke)。

屬於老人的幸福時刻

以前在德國,很多養老院和幼稚園之間經常會有交流互助活動,他們的交流模式通常是這樣的:幼稚園的孩子經常去養老院,表演些唱歌、跳舞之類的節目;而養老院的老人,半數可能會有點興趣,半數也許只是在那裏打盹。這就是德國從前固有的老人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,而這種模式通常並未達到真正互幫互助的效果。霍斯特創立“代際溝通”的目標,則是如何使老人和孩子能夠發展起長期的互動關係,讓他們深入地相互瞭解與互幫互助,而不是單方面的形式化付出。

在德國,養老院的硬體是很好的,因此他們的護理措施幾乎不存在問題。然而,被周全地護理並不能使老人得到全面的幸福感,除了無憂的物質生活,他們心靈深處也許更渴望著晚年生活裏的幸福時刻出現,而這是需要被營造的。霍斯特想,或許只有孩子才能讓老人打開心扉,讓他們感覺到幸福。

於是,機構設定了三條原則,以便孩子與老人深入長期地互助:

第一,孩子並不是去為老人獻愛心,而是跟老人一起去創造、經歷和生活,他們之間並不是一個甲方和乙方的關係,即不是我要為你做什麼,而是雙方都要有平等的收穫。

因此第二點是,機構要求孩子們都要規律和長期地去參加活動,8~12歲的孩子在一年的期限裏,去養老院的頻率可能是每個月或40天一次。他們每次去都有一個有針對性的老人,與他一對一地、長期地交流,而不是一個孩子唱歌、一堆老人去聽。

第三,他們認為很重要,就是事前的準備。在孩子和老人第一次見面之前,機構就會跟孩子們介紹養老院的情況以及老人的情況,包括是否殘疾,他有可能不太懂得你們的歌或者你們的手勢等,這些心理準備需要做得足夠充足,以免孩子們參加活動後發現,這和想像的不一樣。

銀行家的大轉行

1984年到1996年,霍斯特在銀行工作。那個時候,他帶著40人的團隊,做著金融、投資的工作。對他來說,這樣的工作在年輕的時候是很有成就感的,可以去追求事業的目標;但後來,他感覺心靈上沒有獲得任何滿足,甚至可能恰恰相反,因為他只是感覺錢包鼓了,每天過得並不開心。

1996年,他停下銀行的工作,去一個養老院做助工,那時他32歲。當時他的想法是,大多國家都面臨著老齡化的嚴峻問題。老年人越來越多,孩子越來越少。如何讓孩子儘早知道,有那麼一個社會群體是老年人,他們有自己的需要,同時讓他們之間在生活上有交流,霍斯特認為應該在孩子與老人之間建一座橋樑,這樣才能把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從社會的角度予以解決,而不只是靠政府。

霍斯特在養老院工作期間,感到那個地方有非常大的事業空間。這未必是護理老人的技巧,因為這也是一個專業,而他沒有學過。但他可以把自己很多專業的管理知識,應用於建立一些社會企業,然後具體地幫助這些機構更專業地發展。這就是他當時的夢想。

霍特斯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在養老這個新行業裏發展,從最初的部門主任,到後來成為副經理,再後來當了總裁,2004年他已經可以管理整個養老院了。而現在,他把一個個養老院當成一個個機構來進行連鎖化管理。

機構的資本和運營

養老院在德國有些也是基金會模式,即基金會去管理養老院。而“代際溝通”實際也是一個基金會,所以霍斯特其實是兩個基金會的負責人,同時負責養老院和代際溝通這個專案。

總體來說,有這樣幾個方面支持著霍斯特機構發展的資金:首先是各個基金會的資助;其次是他自己本來養老院的一些收入,雖然不是那麼高;還有一些銀行、保險公司也給予他一些贊助;最後,由於這個專案得到德國家庭部部長的欣賞,政府也會給他一些獎金、補貼等。在機構運營方面,這個專案的部分費用,包括勞資等,其實都是他自己另外一個基金會出的,這樣成本很低,同時辦公場地可以共用,因此在行政費用上也可以縮減。以上各方面資金支持所占的比例分別為:40%為自籌;40%來自基金會資助,包括外部的一些資助;20%是他個人收入的部分。

由於德國人工昂貴,霍斯特機構運營的支出,有70~80%的費用用在了人力成本上,其他成本都是很低的。因為德國基礎建設的品質很高,所以不需要在維修等方面投入很多成本。

雙贏的代際溝通

從專案活動現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,老人們的表情是非常有意思的。很多老人之前是從來不笑的,但他們第一次見到孩子就會馬上有變化。照片裏的一位老太太已經90歲了,在養老院的日子裏她從沒有笑過,因為患有腦部退化的疾病,她連自己的孩子都已經認不出來了。但幼稚園或小學的孩子們去了,她馬上就高興起來。還有一位老人,以前給陪伴他的孩子居住的社區蓋過房子,於是能夠告訴這個孩子,你們家是如何蓋起來,你的街區以前是什麼樣的。他們聊得很開心,因為都住在鄰近的社區。

目前,機構設計的模式都是一年期的,孩子會陪伴老人一年。這些孩子一般處在兩個階段,或者是幼稚園最後一年,或者是小學三到四年級。他們並不需要唱歌跳舞,而是在一些活動專案與老人一起去做,他們自己也有很多收穫。機構做的一些調查發現,孩子們的收穫反倒比老人會更大。

去年,人們做了一個大規模的問卷調查,孩子們歸納了自己收穫最大的幾個地方:首先,他們從未如此細緻地瞭解老人們的世界,尤其這些老人並不是他爺爺奶奶那一代,也許還要更年長一點,相當於隔了三四代;其次,由於隔代的生活經歷,孩子們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非常不同的人生,每個老人的生活經歷都是非常有意思的;最後,孩子們從未發現自己的價值如此大,自己能夠做這麼多事情去幫助老人,老人很開心孩子也能感覺得到。這三個方面的收穫,讓孩子們產生了很大的積極性,來自孩子家庭的支持度也是非常高。

由模式變成運動

霍斯特同時也在社會上建構他的支持資源。他認為這個機構的發展並不是最終的目的,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這個專案來促進整個德國社會的變化。這樣的模式在德國並無先例,但之後很快發展到了十幾個城市。他在建構大的支持系統的時候,會去調動一些公共資源,發動很多人去支持這件事,使之成為一種運動。人們的價值觀被改變,他認為是更重要的。

在活動照片裏可以頻繁看到一位中年男子。霍斯特介紹說,這是一位在全德國知名度很高的電視主持人,他們邀請他為機構做專案代言,並進行宣傳,他的妻子也經常來參加活動。現在,他已經是一家德國電視臺的台長了,由於是主持人出身,他幾乎是在全歐洲境內最有實力和美譽度的電視臺台長,因此他們邀請了這個人,也是發動政客的資源。

一位美國的基金會創始人曾經對霍斯特說:“什麼時候你們的機構算作成功?就是當所有人都感覺你們機構的工作無處不在,被你們淹沒了,這時你們的工作才能算是成功的。”也就是說,這個工作必須變成一個運動,成為一種社會趨勢,這樣才是真正有效果。換句話說,不只是具象地幫扶效果,而更多的應該是人們價值觀的改變,以及社會政策的改變。

(據《社會創業家》)